王基文   大公网 |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 | 地平綫月刊 | 南方报业 | 凤凰周刊 | 鏡報 | 信報 | 中国台湾网 | 集邮者之家

如何正确解读“一中各表”?

 (2008-5-2)

 

在4月1日的“马扁会”上,马英九说:“基本上,我觉得有这个(九二共识)做基础很重要,……我们未来很快要和对方展开许多谈判。”他强调:“如果他们(大陆)说,不行,只有一个中国,没有各自表述,那对不起,我们不谈,但是如果有的话,要不要谈,我的看法是该去谈。”现在,“各自表述”已经成了台湾媒体的热门话题。

  “各自表述”,简称“各表”。马英九把大陆是否承认“各表”作为两岸能否复谈的前提条件,是不符合1992年两岸“两会”共识的实际情况。其实,“各表”是分歧,不是共识,“一中”才是共识。一中各表,无论说谁代表中国,都无法获得对岸认同,各执一词,无法交集,势必引发无休止的争议。因此,两岸须搁置、化解“各表”分歧,凸显“一中”共识,异中求和,和中存异,进而和中化异。

  “一中各表”,涉及的是代表权问题。但代表权不是一个中国的内涵,因它不是一个中国的本质属性。一个中国的内涵是领土和主权,是一个中国本质属性的总和,是有决定性的特有属性。代表权则取决于领土和主权,只是派生的特有属性,属于非本质属性,不能构成一个中国概念的内涵。

  其实,“一中各表”对台湾反而不利,因为大陆比台湾地大人多,邦交国众多,差距极为悬殊,说“中华民国”代表一个中国,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,国际社会也不认同。而两岸同属一中提法,则是平等相待。

强调“各表”就是强调分歧

  

  1992年12月13日,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举行事务性商谈后,双方对一个中国之原则达致共识,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。但对于内涵存在的分歧,则搁置下来,求和存异。大陆海协会的表述是:“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,努力谋求国家统一。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,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。”海基会的表述是:“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,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,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,认知各有不同。”台湾称之为“一个中国,各自表达”,简称“一中各表”。

  显然,九二共识内容是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,并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。故而,马英九“不统”主张,不符合九二共识内容。他需要以“终极统一”取代“不统”,提出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,才与九二共识相吻合。他本是主张终极统一,后屈服于民进党抨击,称“台独”也是选项之一。现在,虽然宣称“不独”,却未回归“终极统一”主张。如果“不统”是无限期,与和平“台独”则无区别。

  因此,强调“一中各表”,有悖九二共识内容。若说一个中国是指“中华民国”,则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中国之外,这与事实不符;如果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,则把“中华民国”拒于门外,会被“台独”分子钻空子,李登辉和陈水扁就钻了这个空子。因此,一中各表,有可能成为引伸出“两个中国”、“一中一台”的理论依据,这是大陆绝对不能接受的。

  4月12日“胡萧会”谈到两岸经贸合作,坦诚、友善、融洽、有成果,将推动两岸经贸合作正常化,两岸经贸合作面临历史机遇。胡锦涛请萧万长带话问候马英九、连战、吴伯雄,展现了友善。萧万长称此行是两岸“融冰之旅”,建议两岸正视现实、开创未来、搁置争议、追求双赢。双方都建议恢复两岸协商谈判,“胡萧会”是良好开端。

  综上所述,马英九愿意接受九二共识,使两岸复谈出现契机,但他仍须搁置“各表”分歧,求和存异。其实,当北京提出“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”后,一中各表已成过时提法。

·作者是旅居本地香港人,从事艺术研究

 


《联合早报》